中药大资源为何做不出大产业
近期在一些中药材主产区调研了解到,尽管我国中药产业现代化、国际化水平不断提升,但结构不合理导致产业发展后劲不足,管理上的“九龙治水”导致部分扶持政策未能发挥作用,再加上知识产权保护体系缺失造成许多中药秘方流失,“洋中药”大肆“进军”国内抢占市场等不利因素,中药产业做大做强面临着“内外交困”的不利局面。
目前,我国中药企业普遍存在企业散、研发弱、规模小等问题,多数企业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和规模经济效益,同品种产品生产企业多,重复生产严重,导致企业做不强、产品做不大,结构矛盾突出。“散、小、弱”局面造成我国大部分中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弱,医药科技竞争力水平较低。由于新药研发投入多、周期长、风险大,中小制药企业没有能力开展研发工作,一些大企业又缺乏创新意识,投入较少,制约了中药产业创新发展。目前我国缺乏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科技创新和资源配置机制,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创新机制尚未形成。
“九龙治水”难成合力 据介绍,在现有国家部委局管理体制中,发改委、科技部、卫生部、社保部、农业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等多部门涉及管理中药产业。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九龙治水”的管理局面,因职能争块分割,制定政策平衡协调难度较大。另外,政策制定、实施责任主体不明确,易造成管理上的重叠及盲区。
国际竞争日趋白热化 因没有标准,中药在进军国际市场时屡遭质疑,面临“准入”壁垒。
近年来,国内外舆论屡次掀起废止中医药的争论,造成认识上的混乱,不仅国际上轻视中药文化,中药界自身也不重视中药基础理论学习与掌握。中药研究被动模仿西药模式,用西药理论来修正中药理论,一些企业认为用植物化学方法研究中药就是中药现代化,用西药理化统计指标来衡量中药临床效果就是规范化。
因没有标准,国际上从来就没有停止过对中药的质疑,导致中药进入国际市场面临壁垒。中药全球化联盟主席、美国耶鲁大学教授郑永奇说,美国主流医学界目前仍不接受中药,认为中药没经过科学验证,药方因人而异无标准,中药对治疗过程无法解释清楚作用机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