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学者房颤发生机制研究取得突破
近日,由哈尔滨医科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杨宝峰教授领衔的科研团队在世界上首次发现了微小核苷酸-328在调控心房颤动中的作用。根据这一重大发现撰写的论文11月发表在国际心血管领域权威杂志《循环》上。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临床上最为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它几乎见诸于所有的器质性和非器质性心脏病,可引起严重的并发症如血栓脱落、心力衰竭、中风、猝死等。破解房颤的发病机制,对于这一疾病的诊治具有重大意义,因此,国际医学界对此一向非常重视,有关房颤的研究也被誉为心律失常研究领域的“皇冠”。
杨宝峰院士率领的课题组经多年坚持不懈的努力,终于在上述领域取得突破,研究人员发现,房颤的患者微小核苷酸-328显著升高,且升高程度与发病程度密切相关。相反,抑制微小核苷酸-328则可减少房颤的发生。
杨宝峰院士等研究人员还通过动物研究发现,微小核苷酸-328的过度表达能诱发小鼠的房颤。
上述研究项目通过大量离体、在体动物实验和临床观察最终确定:微小核苷酸-328是房颤发生的关键调控分子。这是医学界首次从微小核苷酸领域这一分子水平上解读房颤的发生机制,由此锁定了一个可以治疗房颤的新靶点,并将对心脏疾病的预防、诊治以及生物医药产业的开发、创新产生深远影响。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临床上最为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它几乎见诸于所有的器质性和非器质性心脏病,可引起严重的并发症如血栓脱落、心力衰竭、中风、猝死等。破解房颤的发病机制,对于这一疾病的诊治具有重大意义,因此,国际医学界对此一向非常重视,有关房颤的研究也被誉为心律失常研究领域的“皇冠”。
杨宝峰院士率领的课题组经多年坚持不懈的努力,终于在上述领域取得突破,研究人员发现,房颤的患者微小核苷酸-328显著升高,且升高程度与发病程度密切相关。相反,抑制微小核苷酸-328则可减少房颤的发生。
杨宝峰院士等研究人员还通过动物研究发现,微小核苷酸-328的过度表达能诱发小鼠的房颤。
上述研究项目通过大量离体、在体动物实验和临床观察最终确定:微小核苷酸-328是房颤发生的关键调控分子。这是医学界首次从微小核苷酸领域这一分子水平上解读房颤的发生机制,由此锁定了一个可以治疗房颤的新靶点,并将对心脏疾病的预防、诊治以及生物医药产业的开发、创新产生深远影响。
|
来源:中国医药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