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产权制度是市场经济的产物,对知识产权问题的分析要放到经济发展之中。2013年4月2日国家知识产权局启动实施专利导航试点工程,目前在正在全国推广。
据WIPO研究,专利信息有“9864律”,即全球每年90%以上的发明创造都可以在专利文献中查到,其中有80%的发明成果从未出现在其他技术文献中,企业善用专利信息,可平均节约研发时间60%左右,可平均节约研发经费40%。专利文献是世界上反应科技发展成果发展水平最迅速、最系统、最全面的信息资源、是科学技术竞争情报中最活跃的因素。利用专利信息导航创新,已经成为美日欧企业常规化、常识性实践,并催生了专利分析行业。美国专利分析行业在本世纪初期就已有1000亿美元市场份额。据统计,我国科研机构的科研重复率高达40%,企业专利信息利用率约为35%,充分利用率约为1%,而日本企业利用率高达92%。
用专利信息导航产业往往可以事半功倍,做到科学精确。一般的专利检索、预警分析、项目评议、专利分析等都不是专利导航。专利导航项目的委托方通常是各级知识产权局、IP试点示范园区、行业协会等,国家知识产权局每年会遴选一批示范项目,大力宣传及经费支持,支持服务机构优先申报,国家专利运营试点企业优先考虑实验区、协同运用试点单位、试点示范园区。
产业规划类专利导航分析分为三个阶段:
1. 产业发展现状分析(基于产业发展和运行规律的分析)。
该部分报告主要是产业整体态势:产业链、技术链、企业链、价值链,区域产业面临问题及对策,政策基础和环境。分析内容主要包括:
(1)全球产业基础数据,产业转移趋势,优势区域产业政策
(2)中国产业基础数据,产业发展趋势,产业政策环境
(3)区域产业基础数据,产业问题,政策环境。
2. 产业专利导航分析(基于专利信息分析+产业分析)。
(1)产业发展方向导航
用专利布局转移趋势揭示全球产业转移趋势
用跨国巨头专利布局揭示技术创新热点方向
用跨国公司专利技术协同创新方向
(2)区域产业发展定位
区域产业发展定位分析模块(产业结构、企业、技术创新、专利、人才)、产业布局机构分析、已经入住园区的企业专利技术分布现状。
(3)产业发展路径导航
产业机构(企业培育、技术创新、协同运营、人才培养)
各国原创技术构成分布、各国目标市场技术构成、从专利布局分析产业链结构配比。
在产业结构配比调整的考量,主要考虑合理的产业链结构配比、动态的调整产业链结构、合理预留产业发展空间、控制企业引进质量进度。
通过内部企业整合培育、外部企业引进合作,形成产业聚集区,发挥集群效应。
在产业布局机构优化原则下的企业培育,引进步骤是:
培育或引进产品链较长的优势企业、培育或引进特定环节强的优势企业、培育或引进潜力好的高成长性企业、培育或引进其他填补性的配套企业。
3. 制定专利导航产业创新发展政策性文件(基于专利导航分析+产业发展目标)。
(1)起草原则:
协调性(与已有政策体系协调,与专利导航分析成果衔接)
创新性(探索将专利导航成果融入产业决策的方式方法)
可操作性(目标设定合理,科学谋划任务,分布有序实施、系统集成政策资源、完善评价体系)
(2)编制内容
总体目标(指导思想、工作原则等体现政策性文件总体思路的内容)
发展目标(研究专利数据与产业发展数据耦合度,围绕区域产业发展目标,结合专利导航分析情况,提出区域产业创新发展目标及分类目标);
主要任务(从产业布局、企业培育、技术创新、人才培养、专利运营等方面部署产业创新发展任务,明确平台建设、机制建设等支撑性任务)
保障措施(建立工作协调机制,明确资金投入,落实各项工作的责任主体,完善配套政策体系,建立统计评价和监督考核机制)。
来源:微信 杨丽萍知识产权